影片https://youtu.be/Q7YsHk5OgDs
“人老五個坎,熬過就長壽”,五個坎指的是啥? 老年人來看看
雖然生老病死是自然的規律,這是誰也無法逃脫的。 但是從古至今,不管是帝王將相,還是普通的老百姓,還是都希望能長壽的。
特別是在古代的時候,生活條件差,醫療水平也比較落後,人的壽命普遍偏低,民間就有「七十古來稀」的說法,就是說在當時活到70歲就是非常稀有、罕見的 ,因此當時的人就更追求長壽。
而關於長壽,在民間也有不同的說法的,其中不少老人就常說:“人老五個坎,熬過就長壽”,這句話形像地描繪了人生在衰老過程中的五個重要階段 。
這也算是老祖宗的經驗之談了,他們把人能不能長壽比作是要度過的五道坎,而順利邁過去了也就長壽了。
對於老年人來說,了解和認識到這些“坎”並成功地“熬過去”,對他們的健康和生活品質有著重要的影響。 那這五道坎都是什麼呢? 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!
第一個「坎」是五十五歲。
這個年齡層的人,無論他們從事的是什麼工作,他們的身體也已經開始走下坡了,所以這個年齡的人和之前已經有明顯的差別了。
就拿農民來說,在55歲之前可能挑200多斤的重擔能輕鬆走好幾里路,而且還不帶中途歇息的。 但是到了55歲以後可能就只能是挑150斤了,並且走一會兒就會氣喘吁籲了。
古人把55歲當成是人要經歷的第一道坎,是在提醒我們此時身體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,不能再像過去那樣不重視自己的身體了,要及時調整好心態了,並且逐漸開始 適應「老年人」的生活了。 如果還像之前一樣,工作不管不顧,過得的勞損的話,那就對身體損傷很大。
古人這種說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,像現在我國很多特殊的行業,像是高空作業人員、井下作業人員、重體力的人員等,55歲就到了退休的年紀。
第二個「坎」是六十歲。
60歲,如今已經就算是老人了,古人也把六十歲稱之為“花甲之年”,也就是正式進入了老年社會。
在這個階段,人們開始面對一些與年齡相關的健康問題,如骨質疏鬆、高血壓、糖尿病等。
不僅如此,這些人開始步入老年生活了,也會遇到一些新的問題,特別是和心理相關的問題,如孤獨、失落、焦慮等。
所以此時就要放寬心態,調整好心態,開始享受老人生活。 如果更焦慮,總是操勞過得,那對身體健康不利,更不利於長壽。
第三個「坎」是六十六歲。
這個年紀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有著特殊的意義,因為傳說中「六十六,不死也要掉塊肉」。
這其實是人們對死亡恐懼的象徵。 在這個階段,人們需要面對自己的死亡恐懼,接受自己的有限性,並學習珍惜和享受生活。
第四個「坎」是七十三歲。
在古代,人們最信奉的兩大聖人之一就是孔子,而孔子的壽命正好是七十三歲。
因此,七十三歲被視為一個重要的壽命關口。 老祖宗的觀點認為,就連孔子這樣的大聖人,也只是活了73歲,我們這樣的普通人就更難了。 但如果邁過去了這道坎,也意味著會更長壽。
所以古人的這話是在提醒我們到了這個階段,需要接受自己的衰老,並且認識自己的生命價值。 即把心態要放平,不要東想西想,擔心這個擔心那個,好好享受生活,擁有良好的心態最重要。
最後一個「坎」是八十四歲。
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,七十三和八十四都是死亡的高發期,被稱為「七十三,八十四,閻王不叫自己去」。
其實到了84歲,特別是在古代的時候,這真的是高壽了,能健康活到84歲在古代是少之又少的。
在這個階段,人們需要接受自己的命運,珍惜每一天的生活,享受家庭和朋友帶來的快樂。
在面對這五個「坎」的時候,老年人需要積極地應對和調整自己的心態和生活方式。 首先,他們需要學習適應新的生活方式和社會角色,並積極參與社會和家庭活動,並保持與社會的聯繫。
同時,他們也需要關注自己的健康狀況,合理飲食、適量運動和規律作息,這些都是維持健康的重要因素。
最後,老年人要學會面對死亡的恐懼。 認識到生命的有限性是不可避免的,但我們可以珍惜和享受每一天的生活。 總之,就是老年人需要積極應對和調整自己的心態和生活方式,才能成功地“熬過去”,享受健康、快樂、有意義的生活。
#養生 #健康 #抗老